创骐云课堂 | 管理资讯
如今,很多企业组织习惯于“经验萃取”,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,很多管理者更多地会倾向于去学习、模仿大公司的成功经验,寻求解决方案,希望能够迅速解决组织现下存在的问题。比如:
问题:员工上班开小差,偷闲摸鱼,工作效率低。
对策:学习华为采取“末位淘汰制”,给员工制造压力,鞭策员工努力工作。
但是,效果怎么样呢?想必不如意吧?很多时候,复制所谓的“成功经验”,未必能达到我们理想的效果,反而让整个团队的效率更加低下,员工流失更多。
明明有些模式能够让大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,而轮到小公司采用这些模式,结果却适得其反,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?
-------------1---------------
末位淘汰制原理
在销售团队管理中,末位淘汰制是最常见的激励措施之一,原理就是利用淘汰的压力,鞭策大家往前冲。
很多公司采用的“末位淘汰制”,实际上是淘汰最后一名,但是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合理的。
试想一下,一个班级里,语文成绩排名的最后一名都考了85分,那么这时我们还要去批评TA,淘汰TA吗?
而如果有15个人的语文成绩都在60分以下,那么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只淘汰最后一名,最终能对整体的情况有所改善吗?
或者,我们再换一种问法,只要是最后一名,就是表现得最差的吗?
比如,在一个销售团队里,小A一直以来的业绩都做得非常好,而且很稳定,但是这个月家里出了一些变故,小A整个人的工作状态都不好,在和客户谈话时经常会走神。
结果可想而知,他这个月的业绩排在最后一名,那么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继续采取“末位淘汰制”,是不是就有点不近人情了?
-------------2---------------
华为的“末位淘汰制”
再来看华为,华为从1996年就提出“末位淘汰”的概念,直到今天依然采用这种末位淘汰制,这种游戏规则是怎样的?为何能够激发员工努力工作?
很多公司采取的末位淘汰制是淘汰业绩排名最后的人员,但前面提到,排名最后,不代表TA的表现是最差的,采取末位淘汰制需要参考一个标准,比如华为的考核标准分为A、B、C、D四个等级,A表示“优秀”,占比10%;B为“良好”,占比40%;C为“正常”,占比45%;D为“须改进”,占比5%。
也就是说,华为的末位淘汰规则是,有5%不合格的人将被淘汰,而不仅仅依据业绩排名淘汰最后几名。而且,这种竞争机制是基于超高收入的基础上。
也就是说,大家愿意为了高业绩而拼劲,那些碌碌无为、希望过稳日子的人自然就会被淘汰。
而且华为还给这种机制设置了一层保护罩,当员工和现在的岗位不匹配时,华为还会提供相应的岗位培训指导,给予员工调岗的机会,让员工重新上岗,不至于“饿死”。
-------------3---------------
错误操作“末位淘汰制”
会出现哪些弊端?
显然,如果不能把保护机制这一点理解通透,而错误操作“末位淘汰制”,很容易造成团队成员之间的恶性竞争,出现“人吃人”的局面,每个人都为了业绩而拼得你死我活,最后,“人吃人”的结果必定是人才流失。
在这种“末位淘汰”机制下,企业管理容易陷入这种怪圈:劣币驱逐良币,出现逆向淘汰。
就像“武大郎开店,只挑比自己矮的”,假设一些企业淘汰了5%的不合格员工后,部门经理再招聘新人时,就会留个心眼,为了保存自己的地位不被淘汰,那么就会挑选那些比自己弱的人,否则自己就容易成了那个“垫底”的,最后部门聚拢的都是一些“能力平平”者。
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,团队内部优秀的人也不敢表现得太突出,否则就容易被人视为“眼中钉”,威胁他人的生存,这种心理就会演变成:不能勤奋工作,不愿意升迁,不敢接受新挑战。佛性青年也就这么来的。
-------------4---------------
针对“摸鱼”心态应采取怎样的措施?
那么,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,我们就需要去认真揣测员工摸鱼的心态,而非照搬照套采用“末位淘汰制”,给员工设置压力障碍。
工作期间员工喜欢“摸鱼”一般出于这三种原因:
1,心理不平衡:别人在“摸鱼”,而我在拼命工作,最后大家的工资都是一样的,凭什么我不“摸鱼”?
2,工作枯燥没意义:假如你辛辛苦苦写了一篇金融的稿,但阅读量很少,而你的boss又天天追着你把关阅读量,工资又不多,这时你就会发出感叹:这样的工作,意义何在?
3,上游关卡:比如上司没把项目资料发给你,你没法进入下一个步骤的工作安排,这时就容易出现“摸鱼”和“神游”。
作为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,就需要“对症下药”,采取不同的措施,比如:
问题1:员工心理不平衡,别人摸鱼,TA也跟着摸鱼。
对策:每个月设置评选出“黄牛奖”、“进步奖”、“优秀奖”,对于那些表现突出、辛勤劳动的员工给予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。
问题2:工作枯燥没意义,工资与付出不匹配。
对策:设置优厚的绩效奖金,多劳多得,并且每月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辅导,增强员工克服困难的底气。
问题3:上游工作存在关卡,下游工作无法开展。
对策:当项目资料无法交接给团队成员时,及时安排团队成员另外的工作,而不是任由其浪费时间“瞎等”。
总结一下:
并不是所有大公司的管理方案都适用于自己的公司,每一种管理方案或模式都有特定的使用条件,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,找到适合公司的方案,解决特定的问题,这才能极大地匹配团队需求,提高企业效益,让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。
就比如小米在发展的初始阶段采用的是扁平化管理,而随着规模的扩张,也将原来奉行的扁平化管理进行改革,升级为层级化管理,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,而企业的管理本质上是为“提高效率,创造价值”而服务的。
“创业公司如何做好团队管理与团队激励”是很多创业者都关心的问题,为此,我们特邀资深管理专家——倪云华老师,为我们详细讲解创业公司的管理难题。
作为一个连续成功创业者,与十几家创业公司的管理顾问,倪老师将会把他多年的经验和与100家中小创业公司沟通的思考,汇聚成“创业者管理系列课”,旨在用专业的知识和多年的经验,帮助更多创业者,解决创业上的种种管理难题。